南通大学既年轻而又历经沧桑。南通大学是一株在一个世纪前就种下的挺拔的乔木,而今日枝叶勃发,青春再度。
清末状元、近代社会改革家张謇早就有志在家乡南通创办高等学校。他在致力地方发展时,实行实业和教育的良性互动。在其实业及各方面的事业有成之后,他便着手准备建立南通大学。其子张孝若记:“吾父兴办地方自治,盖有序焉,先实业,次教育。实业所以裕教育之本,教育所以储实业之材;更进而互助以求其发达孳乳;递衍乃及公益慈善,亦以此为教、实二者发达后地方自治必不可少之事实;而最大之目的及最后之结晶则为南通大学。”
南通大学是先从各专业、各科系开始创办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正月,两江总督在请得清廷“特旨”后正式批准张謇倡办通海垦牧公司,包括在垦区建立农学堂的详细的计划章程,并饬行藩运两司及地方官为之勘地。从张謇所拟的该公司的集股章程和招佃章程可知,此农学堂是一所培养近现代农业人才的小型的农科学校。1902 年,张謇创办了民立通州师范学校,1906年将农科附设于该校,农科于次年开学授课。1909年该农科脱离师范学校而分为高等农业学校和初等农业学校两所学校;1913年,此两校分别改称甲种、乙种农业学校;1919年,甲种农校改称南通农科大学。该校采取欧美各农科大学之最新学制,并附设农场五处,林场一处,牧畜场一处,苗圃一处;其总农场则设在苏北阜宁县境的华成垦区。
张謇建立医科教育的设想也较早。张謇考察日本回国后的次年,即1904年,就派通州师范学校毕业的熊辅龙(字省之)至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以养育人才。辛亥革命爆发,熊辅龙赶回国内,立刻向反清独立的南通军政府报到并受命组建了军医处以应付可能的战事。因战事未至,遂由熊辅龙具体筹办医校。当时报纸上还刊登了招生广告,谓:“有志者速来投考,遗额无多,慎勿自误。开学期定于阴历二月初一。”1912年 3月19日,私立南通医科学校在南通城内的籍仙观成立。“这年暑假后学校改名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张詧、张謇出任校长。”因此观地窄,1912年8月,张謇与其兄张詧共同出资13700余元,把城南道观昭武院改建成医校校舍,次年建成房屋37 间。张謇、张詧又共同出资16400 余元,在学校附近购地11.7亩,1914年6月于此建成了该校的附属医院。
而南通大学纺织科的前身则是1912年4月张氏兄弟借资生铁厂和大生纺厂的房舍倡办的纺织染传习所,同时在厂外兴建学校建筑。次年,位于南通城北唐闸的新校舍落成,该传习所迁往新地后定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学制为本科、预科两种。1914,该校扩建了附属的实习工场。1927年,该校改名为南通纺织大学。
农、医、纺三科都是由张謇创办的。1914年他分别为此三科学校撰写了校训。三科学校的建成为其后的南通大学搭建了院科结构。张謇先生为南通大学的创办预谋甚早并为之沤心沥血直至去世。
1915年,张謇在辞去中央农商总长职务之前,以在南通创办教育、慈善事业需要为由,向北洋政府报领了十五万亩荒地。这些土地中的相当一部分正是为未来的南通大学准备的资产,后来成了南通大学基产处管理的一笔地产。
现在还可以查到张謇在世时以南通大学冠名的报送政府的部份院校的统计数据。民国九年(1920年)编的南通政府的上报表《南通县学事年报》中就列有该年度“私立南通大学农科”情况的统计专项,记明其“校址:南通市。校长:张詧、张謇。设之年月:民国八年八月”;其“编制”为“本科·四级”,学生数为78 人;其与甲种农业学校共有“职教员数”30 人。甲种农业学校其实在当年已归入南通大学农科,只因当初以甲种农业学校名义招收的学生尚有87人在校,所以一时没有取消甲种农业学校的称号。这就是为什么南通大学农科的师职人员也兼带甲种农业学校的讲课与管理工作的缘故。待这批学生毕业自去或升入南通大学农科后,甲种农业学校随即撤消。该年的上报表由南通县公署第三科编制。而民国十四年(1925 年)的《南通县学事年报》中,“私立南通大学农科”独自的职教员数已增至38人,而从一年级至七年级的全部在校生已增至134人。该年的上报表由南通县公署教育局编制,因机构调整,第三科已改为教育局。秦玉清同志也提到:“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指南》,在‘私立大学’栏目中,出现了‘南通大学农科’”。南通大学农科,在上述正式文件以外也常被称作南通农科大学,以与其他学校的称名相类。因旧档的损毁和隐失严重,虽然还一时没有见到这一时期的明确写明“南通大学医科”和“南通大学纺织科”的公牍,但张謇在世之时,谋划南通大学、为之奠基并为之建立基本学科体系的努力已为确凿之事实。这一时期,提及南通大学的报导已出现在《通海新报》等报纸上了。文史学者孙模先生还曾亲见过本地报纸采访张謇先生的新闻,张謇谓要把南通大学建成纺织、农业、医学、商学四科。
早期南通大学的体制如同“邦联制”,在“南通大学”这一总的冠名下实行各科独立招生、独立教学与管理、独立核算的体制。各科学校可以将“南通大学”之名前置,也可以不用“南通大学”这一冠名。南通大学采用这一体制是有其原因的。因为南通大学是私立的,其主要经费分别来自于不同的产业界,需分别核算。如纺科毕业生多由纺织企业包下,因而纺织企业仅对纺织科学校提供资助;农科、商科等亦类同。因此,人们通常仍将之分别称呼或统计。如在1917年的统计中,全国计共有专科以上的高等学校86所,而南通一地就有三所。此三所即农、医、纺三科学校。如以“南通大学”这一总称为计,南通一地就只有一所高校了,因当时商科学校还在发育之中,尚未完成向高等学校的过渡。南通工商集团为夸耀自治的成绩,显然也希望南通大学在对外时分别以三所学校的身份出现。南通大学的这一“邦联制”式的体制在全国的大学中相当少见,这一制式在 后来被南通学院所沿用而不改,直到1952年。
为发展壮大南通大学,张謇积极努力将苏北垦区整治的大片土地让南通大学购下。南通大学校产部因此得以于1920 年以46万元在阜宁购入十一万亩农用地以补养学校开支。
张孝若亦记其事:“吾父之言曰:‘吾办教育,必自小学自大学,贯成一系。农、医、纺织各应于经济之情形、社会之需要而谋次第之发展。所置大学基产地费四十余万,得地十一万亩而不专属于一校一科;完全组织,固已审慎再四者矣。’”
张謇明确指示此十一万亩地不可以用于相对独立的农、医、纺织三校中的任何一校一科,而只能供作南通大学,并且对土地的使用还要“完全组织”,意即不可无计划地零打碎敲地挪用。淮海实业银行遗留有1921年前贷款给南通大学以在苏北购地的多份旧档案。这些张謇在世时的正式文件也都明确记明了“南通大学”或“南通大学基产处”的名称。
1922年,张謇还专门致信淮安税关请求按例减免学校从大丰运往阜宁的建仓物资的关税而说明“南通大学基本区地在阜宁射阳河北。现为该区建筑仓屋,须用材料,由东台大丰公司运往。先有砖十五船运至小关,持有商会验放护照。关员以无免税字样,颇有留顿。运员以事细,费不多,天寒趱路,即亦付去。惟以后尚有续运物料,南通大学系属公用,例可免税,应请赐饬经过分关税验收。”此“基本区地”即是指南通大学的三万五千亩以植棉为主的学田。张謇在世时,南通大学早已开始了实际运作。
民国九年的编制精细的《全县中等以上各学校职教员表》中“私立南通大学农科及甲种农业学校”条下明确记载:“张詧:代理校长;月俸银数:无;到
校年月:清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张謇:校长;月俸银数:无;到校年月:清光绪三十二年二月。”而旧档确证私立医学专门学校的共同校长是张詧和张謇,两人皆于“民国元年三月”到任,也就是创校之初即首任校长。私立纺织专门学校的校长是张詧,名誉校长是张謇,两人皆于“民国元年一月”到任,这一日期也同样是纺织专门学校创校之期。两人同样不从医校和纺校领取分文薪水。张謇和张詧弟兄舍己立校的高风亮节深为世人景仰。张謇不仅是南通大学的实际奠基人而且也是首任校长。而医校和纺校毕业证书的实际用印则多为张詧之印。民国十七年编印的《南通大学成立纪念刊》内首页为张謇的肖像照片,此照片的唯一题辞即是“先校长张啬公遗像”。
张孝若确认:“到民国九年,我父又将各专门学校程度提高,建筑了宏大的校舍,添置了必要的设备,一起合并起来,称为‘南通大学’。”
民国初期,各地军阀割据,政府无力统一管辖各地的教育,对私立学校的规制与地位等的不成熟的意见与规定,全国各地无法一致遵守。直到北伐战争结束,东北易帜,国家大致统一后,南京国民政府才得以考虑实施酝酿已久的教育体制的改革。1927年6月6日,国民政府的中央政治会议决议先在江、浙两省进行大学区制试验。中央教育部遂决定公私学校重新登记注册。为配合新的教育体制,1927年8月,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改称私立南通医科大学;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则改称南通纺织大学。
1928年,在张孝若的主导下,南通医科大学、南通纺织大学和早在1919年就已定名的南通大学农科(南通农科大学)重新组合,统一称名为私立南通大学,张孝若任校长。
南通大学内设农科、纺织科和医科,各科下分设各种系室。次年的经费总数是三万二千三百银元。其时在全国范围内,南通已是基础教育最普及和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高素质的生源已较丰富,而且外地申请入学者也不少。但教育部于1930年11月18日签文到省里和南通,将南通大学以“南通学院”为名立案。南通大学只好暂称南通学院。
1937年日本扩大侵华,因抗战需要,南通学院医科及其附属医院内迁。途中,医科科长、著名寄生虫学家洪式闾及外科教授黄竺如等带领师生在扬州的天宁寺成立临时抢救组,抢救抗日伤员,后来又在湖南衡阳成立第七重伤医院,抢救了大批受伤的抗日将士。旋至沅陵而于次年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合并成国立江苏医学院。江苏医学院以后再退往四川重庆北碚。1938年,南通学院本部及纺织科和农科迁往上海租界,继续办学。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南通学院及纺织科和农科从上海回到南通并恢复医科。
南通大学的前身曾经功勋卓著。其纺科为中国现代纺织教育之嚆矢。1918年,纺校毕业生协助上海厚生纱厂排装新机成功。1921年大生三厂在海门筹建,随机工程师嫌招待不周,拂袖而去。纺校毕业生们自己主持完成了大生三厂全部纺织新机的排车设计与安装工程,打破了几十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纺织技术的垄断和箝制。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南通大学--南通学院的纺科在长时期里曾一直是中国声望最高的高等纺织教育机构,旅居国外的侨民和南洋、朝鲜等国的青年也都远道前来求学。其毕业生广布于全国主要纺织厂、印染厂、纺织院校、纺织科研单位及各级管理机关,成为各方面的骨干力量,为建设我国纺织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部分毕业生供职海外,在事业上也屡有建树,享有相当的社会声誉。因此,历史上的南通的纺织科有“中国纺织工程师摇篮”之美誉。
历史上,南通大学及其后的南通学院曾派生和孵化出了数所院校,推动了高等教育在各地的发展。由南通学院医科和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合成的国立江苏医学院发展成了今天的南京医科大学。1952年3月,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南通学院纺织科迁上海,并入了新组建的华东纺织工学院,该校已成了今日的东华大学。而农科则迁往扬州,在彼形成了苏北农学院,今天则又是扬州大学的重要的前身之一。留在南通的医科,扩建为苏北医学院。所有外迁和留在南通的学院也在1952年都改成了公立学院,从而摆脱了私立教育时代经费捉襟见肘的艰难局面。1956年,苏北医学院改名为南通医学院。1957年,南通医学院的整体机构和大部分人员搬迁至苏州而改称苏州医学院,在南通则设立了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南通为省内外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慷慨无私而影响深远的贡献。
1957年5 月 27日,南通市政协副秘书长曹书田以个人名义给毛泽东主席和国务院发出紧急电报,请求保留南通医学院,此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慎重考虑。在曹书田等社会知名人士的努力下,1958年8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恢复为南通医学院。由于基础扎实,南通医学院较快地恢复了规模,并日益扩大了其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影响。
1958年,在张謇和张詧协助张詧夫人杨女士收得前清武教场之地而建的义园善地的地面上,南通师范专科学校成立。1999年,该校升级为南通师范学院,而相邻的南通教育学院并入该院。师范学院日益发展,在教学和科研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1977年 12月,江苏省革委会批准建立南京工学院南通分院,1979年11月,国务院批准该校改称为南通工业专科学校。鉴于原南通高等纺织教育的长期历史和江苏省纺织工业的蓬勃发展,1980年,教育部批准将南通工业专科学校改建为南通纺织专科学校。南通纺织专科学校不仅是原南通高等纺织教育的继续,而且发展得更快更好;仅过了五年,就在1985年发展成了规模更大的南通纺织工学院。1995年9月又更名为南通工学院。2004年5月28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在报请教育部批准后,决定将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成南通大学。
今日的新的南通大学是一所拥有22个学院的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设有77个本科专业、2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拥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教学实验中心、13个研究中心和服务机构、7所附属医院;另设有1个继续教育学院和1个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杏林学院。全校现有全日制普教生近3万人,其中博、硕士研究生421人;另有成教学员1万余人。学校共有教职工2496人,其中专任教师1429人。全校有正高职者148人、副高职者490人、博士和硕士生导师137人。有博士学位者199 人,硕士学位者795人。学校还常年聘有数百位兼职教授,不定期地来校讲学;并聘请院士级专家担任驻校教授。
南通大学现分四个校区,占地总面积3172亩,校舍总面积59.58 万平方米。其中,中心校区位于南通市新城区核心位置,占地2000亩。学校教学与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5亿元。图书馆馆藏图书162万册、光盘8000余片、中外期刊数千种;并长期租用国内外多种重要数据库。南通大学还先后与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一些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以促进学术交流、项目合作、互往讲学、派遣进修和留学等。还与加拿大魁北克的里穆司基大学、德国的波恩,莱茵,齐格应用技术大学、澳大利亚的南澳洲阿德莱德学院合作办学。南通大学的组建圆了南通先贤志士的大学梦,实现了南通人建南通大学的百年企盼。
新时期组建的南通大学与历史上的南通大学相比较,有几个方面的性质的不同。其一,历史上的南通大学产生于国运不昌、民生凋蔽的民国时期,而新型南通大学则组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诞生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世纪。其二,历史上的南通大学是以张謇先生及其家族为主苦心经营的私立民校,而新组建的南通大学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组建,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省市共建的高等学校。其三,历史上的南通大学是“邦联”式的单科院校的组合,专业实用性较强,门类很少,而新组建的南通大学则是文理兼容、学科门类齐全、学校规模远胜于昔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学。其四,历史上的南通大学受历史条件的局限,虽然培养出许许多多杰出人才和有志之士,功勋卓著,但在教育制度、发展目标、科学管理,特别是育人方针方面,不能与今日新组建的南通大学同日而语。新组建的南通大学坚持党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四有”新人,弘扬学术,创新文化,服务社会,朝着“立足南通、服务全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尽管有上述不同,今日南通大学的精神却仍与其过去的历史一脉相承。所浓缩的张謇先生当年所亲拟的校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今天仍然为新生的南通大学所恪守。张謇先生坚信一切文明知识为“天地之公器”,都可择善而通用。新时期的完全新型的南通大学同样坚信培育具备有容乃大之广阔胸襟,跨文化之眼光与能力,善博采熔炼世界文明之精华的学子,仍是富有时代意义的前瞻的理念。张謇先生坚信只要“强勉自厉”并慎精进取,就定能成功。今日的南通大学同样坚信只要努力拼搏、开拓进取、科学地求精求上、就必然会有成就。无论是在昨天还是今天,南通大学的这一精神始终是一以贯之的。
新组建的南通大学是一座现代化的充满创新思想的大学。南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德明、校长顾晓松认为:“大学是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发源地,应当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文化品位,应当成为传承和发展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应当成为服务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为什么?因为“人类社会正在逐步迈入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崭新时代。”这就对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新组建的南通大学办成人文理想的高地,学术交流的殿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
位于高速发展的长三角的南通大学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南通市副市长季金虎阐论:“南通将全面跻身上海一小时交通圈、一小时经济圈、一小时都市圈。大通道的建设也将极大地拉近南通大学与上海及长三角著名高校的距离。”因此“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将为南通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与此同时,新组建的南通大学应通过教书育人和科技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世界各国的高教发展史表明,地方高校在促进区域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南通要实现跨越发展目标,关键在人才。但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南通市人才队伍数量不足,每万人口中拥有人才数仅列全省第七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匮乏,仅占人才总量的3.1%,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组建的南通大学需承传历史上南通大学为地方发展服务的优良传统,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与南通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把自己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促进有优势的研究成果在地方转化并形成现实生产力,把南通大学办成创新型人才的舞台,基础教育师资的“航母”,创业企业家的摇篮,科技企业的发源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新组建的南通大学的崛起是质的飞跃。“南通大学的组建,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张和量的增长,而是意味着办学思想的继承、变革和办学理念的创新,意味着学校将肩负更重的社会责任。”。新南通大学在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科学管理、教研方向、学科结构、资源配置等许多方面都已今非昔比,属全面的质的提升。南通大学秉持创新的理念,科学地规划未来,实施着人才强校的战略,紧盯着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和科技、学术的前沿坐标。2005年元旦迎新之际,南通大学的领导共同表达了南通大学人的心声:“我们坚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领导,有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有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新年的钟声激荡着我们的心灵,新年的朝霞照亮了我们的前程。让我们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唱响南通大学灿烂辉煌的乐章,创造出南通大学更加美好的明天。”
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的南通大学正在坚稳地迈向新的辉煌,南通大学必将为教育事业和国家建设作出比以往更大的贡献。
文章作者:羽离子
文章来源: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3月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