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正式组建,随即便产生了“祈通中西,力求精进”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来源于先校长张謇先生为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所题训词。当年张謇校长为医校和纺校所题训词的内涵是什么?它与当今南通大学的校训有何关系?南通大学校训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理解校训的真谛并付诸实践,校训才有可能转化为通大人的精神,才能铸就通大人的独特个性。故笔者不揣浅陋,以抒己见,诚望读者诸君指教。
一、“祈通中西,力求精进”校训溯源
《南通大学报》试刊第二期发布了南通大学校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校训释义称:“‘祈通中西,力求精进’分别取自张謇先生为原南通学院医科、纺织科所题训词‘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忠实不欺,力求精进’”,道出了南通大学校训的出处。
我们知道,张謇最早创办的学校是通州师范学校,时值1902 年。当时的中国“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以至于“强大文明之国”视我们为“奴隶”,这是中国人的耻辱!然“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师范学校创办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呢?1903 年,张謇在开校演说中对学生说“下走生平及数年以来,所与二三同志摩厉而夹持者,以忠实不欺、坚苦自立为宗旨。今日建立此校,所愿为诸君相期者,亦唯此忠实不欺、坚苦自立二语。”1904年张謇为通州师范学校题写校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并作跋“光绪二十九年四月朔日开校,以是二语勖勉诸生,亦即生平强勉自厉之所在也。揭书于堂,以为校训。”如果说开校演讲时,张謇是用“忠实不欺,坚苦自立”来勉励学生的话,那么后来将此二语作为校训提出来并“揭书于堂”,就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谨记笃行。因为校训是学校教导或训诫学生的话语,其严肃性大大超过了一般的勉励和要求,故受训者必须履行。
张謇非常重视校训的作用。十年后他创办了纺织专门学校和医学专门学校。在两校创建初期,张謇同样题写了校训。纺校校训是“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医校校训是“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均题于1914年。纺、医二校校训源于何处?一半源于古,一半源于今。那“忠”那“善”,源于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那“通中西”、“求精进”,源于今,即张謇所处的那个时代。
“忠”,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其学生曾子解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学说的核心是“忠”和“恕”。用孔子自己的话表达,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是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对培养人才提出的三纲领的重要内容。《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张謇四岁开始读经书,到10岁读完《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酒诗》、《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11岁开始,重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既背更授。12岁,读《诗经》、《尚书》、《易经》、《尔雅》。13岁,读《礼记》、《春秋》、
《左传》。14岁,读《周礼》、《仪礼》。1868 年,15岁的张謇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此后他用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应试,一生共参加科举考试三十次。不言而喻,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著作,张謇烂熟于心。张謇与儒家文化已经融为一体,儒家为人的准则也就成了张謇的自觉行动。所以他在通师开校演说和为通师所题校训作跋时,屡称自己以“忠实不欺、坚苦自立”为宗旨,“亦即生平强勉自厉之所在也”。于此,我们不难看出,张謇为纺、医二校所题校训具有深厚的文化性。
“通中西”、“求精进”。张謇生于1853年,他所处的时代积贫积弱,帝国主义列强相继入侵,丧权辱国事件频频发生,不平等条约一个接一个:《南京条约》、《虎门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张謇中状元的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次年3月,李鸿章去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张謇悉知后惊呼:“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甲午战争对张謇的刺激是刻骨铭心的。八年后,他应邀赴日本参观第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抵马关,参观《马关条约》签约地春帆楼,赋诗:“是谁亟续贵和篇,遗恨长留乙未年。第一游人须记取,春帆楼上马关前”。目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国内乞丐遍地、盗匪横行、经济日困的情形,张謇将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理想付诸行动。“自甲午丁忧出京,乙未马关定约即注意实业、教育二事”。在这样的背景下办教育,提出“通中西”、“求精进”的校训其强烈的针对性是不言自明的。
二、纺、医二校校训的内涵
先校长张謇为纺校、医校所题校训的内涵是什么?我们不妨先从形式入手来理解。“忠实不欺”与“力求精进”是并列关系,前者谈做人,后者论做事,做人要“忠实”,做事要“精进”;从内在逻辑看,做人是因,做事是果。人做好了,做事就不难了。“祈通中西,以宏慈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表明“通中西”的目的是“宏慈善”,依然是从做人做事两个侧面来揭示育人终极目标的。
通观张謇一生的经历、追求,他的思想文化意识、道德修养和行为方式,便知校训是他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浓缩和精炼概括。
(一)做人
有人说,儒学就是人学,是一种教人如何做人的学问。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文化所设计的人生走向成功的阶梯,张謇是沿着这一阶梯攀登的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成功者。修身始于“正心、诚意”,每一个人都不例外。心要正,意要诚,用张謇的话表达,便是“忠实不欺”。“忠”的基本意思是尽心竭力、公而无私。《说文》:“忠,敬也。尽心曰忠”。《广韵》:“忠,无私也”。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杨倞说:“忠,诚也”。“诚”、“实”同义,即“忠”是诚实无欺的意思。可见,“忠”的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到现代其含义“诚”与“真”。
“修身”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善”!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强调“止于至善”。“善”是善良、美好之意,现代汉语解释为“慈善”。“善”之所以成为儒家道德的终极目标,是因为“积善成德”啊!故张謇在育人上特别强调“善”。他在循循诱导学生时说:
“修身之道,固多端也,即就不说谎不骗人做去亦可矣。至于今日随波逐流、趋炎附势之事,均为社会之恶习。欲得一不说谎、不骗人者难矣。诸生虽不能强人以善,切不可随之而不善。”他告诫他的儿子:“慈善虽与实业教育有别,然人道之成在此,人格之成在此,亦不可不加意,儿须志之”。
张謇给纺校学生题校训,突出一个“忠”,给医校学生题校训,关键是个“善”,表面看是两所学校的两个校训,其实,两校训不是孤立的。它反映了张謇重在道德教育的育人观,学生做人确切地说修身的过程是:起于“忠”而止于“善”;同时“忠”和“善”也是张謇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他毕身追求和实践的目标。办实业、办教育、办慈善机构都是张謇人生观、价值观的极好注脚。
(二)做事
“祈通中西”,是为医校所题,无疑,“中西”主要指中西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祈者,求也。而“通”则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张謇的经历和实践,不难看出它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掌握中、西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有通晓甚至精通之意;另一层是西学为用,“以宏慈善”便是注脚。张謇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保守、落后且腐朽的时代,张謇是一个儒家文化渗透到血液和骨髓的人,但他身上却体现了明显的开放性。他办实业“乃仿欧美法设公司”,他办教育,同样吸取西方人的先进做法,并考察日本,取长补短,付诸实践。张謇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是他“通中西”的成果,也是他一生务“实”的体现。“通中西”,张謇是楷模。
“力求精进”,是为纺校所题。由于国弱民穷,张謇产生了办教育的想法,“今求国之强,当先教育”。办教育要资金,于是又从实业干起。干了几年,发现实业与教育有着至亲至密的关系。教育离不开实业,因为实业可提供办学所需资金;实业离不开教育,因为教育可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办实业,客观上向张謇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标准,不是一般人才,而是“精”品。因此,张謇为纺织专门学校提出了“精进”的训词。“致其精焉,乃有事乎学”。“泰西人精研化学机械学,而科学益以发明”。这里“精”当有两层意思:一是不但要学会、掌握,而且还要精通;另一层意思是表示一种状态,即极致,追求完美,精益求精。
张謇育人,追求完美境界。他融中国做人、西方做事的精神为一体,题出了境界高远的校训,成功地培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张謇所题校训蕴涵着中西文化兼具的优良传统,这当为我们今人所继承。
三、南通大学校训的思想与实践
(一)通大校训的核心思想
1、涵盖德育
通大校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形式上是原医校、纺校校训各撷一句,那么内容上当如何理解?考察当今国内外名校校训,便可以得出合情合理的结论。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训:学贯中西,明德尚行。
广东舞蹈学院校训:文舞相融,德艺双馨。
安徽财经大学校训:诚信,博学,知行统一。
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
青岛大学校训: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
哈佛大学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真理为友。
牛津大学校训:追求真理。
耶鲁大学校训:光明与真理。
显然,国内校训尤其强调“德”,即突出做人的标准。这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与儒家育人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而国外名校尤其强调“真理”。这与西方社会追求民主、科学的文化积淀息息相关。一个没有德性的人是不会追求真理的;一个无能的人也是不可能追求真理的!故培育追求真理之人首先培育的必是有德有能之人。就此而论,西方学校也是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可见,东西方在育人方面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育有德之人,这在校训上有或明或隐的表现。那么,我们南通大学校训无论从承继的角度,还是从横向比较借鉴的角度看,都应该有德育的内涵。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从现实针对性来看,德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笔者认为,南通大学校训是先校长张謇先生为医、纺二校所题校训的浓缩,而不是孤立地抽取其中两句,更不能理解为只是培养“有才”之人。做人要“忠”、“善”;做事要“通”、“精”乃当今校训的核心思想。
2、内涵拓展
张謇所处的时代是清末民初,与今相隔整整一个世纪。社会进步了,文化发展了,同样是“忠实”、“慈善”、“通”和“精”这些关键词,却有了更为丰富的意义,对通大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东西方文化激荡融合,相互渗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中西”,就不再是条块分割状的,通俗地说,不能过于强调单一的学科,全体通大人都要视野开阔地关注中西一切先进的科学文化,广泛地吸取,为我所用。国内办高等教育现在也已走上“宽基础”的轨道,一些大学一二年级不分系科。因为广阔的文化背景,有利于日后发展。“精进”是要保持不断的发展态势;精,它表达的是一种对美好的无止境的追求。因此“,通”与“精”,构成了做事的两个层次:一是“通”二是“精”。“通”关乎面的拓宽,“精”涉及层次的提升。先“通”后“精”,由“通”到“精”,使美好走向极致,这应是通大人的追求。
结合当今时代特征,诠释先校长的“忠”、“善”遗训,我们以为第一要义是“诚”。现代社会的特征:一是市场经济;二是信息社会;三是开放变革。这种社会特征决定了我们做人要“诚”。1917 年,张謇为商业中学所题校训“忠信持之以诚,勤俭行之以恕”也特别强调“诚”。这是因为传统的中国人倾向于认为商业商人总是与“奸”联系在一起的,此所谓:无商不奸。奸诈与诚信是对立的。当今的市场经济,要求人们诚信经营。而且不只是商人要诚信,所有社会成员都要诚信。通大人非但不能例外,而且要谨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的古训,将“诚”作为通大人立身处世的首则。
第二要义是“真”。诚,本来就含真实的意思。社会开放,文化渗透,思想多元,价值取向可以自主,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人迷失在名利场,导致假丑恶充斥社会。商品有假冒伪劣,说话有假大空,做事有虚情假意。在虚假之风盛行之时,“真”就显得尤为宝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要求教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要求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社会需要真,人民讨厌假,我们要应时而动,特立独行,做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真人。
第三要义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人本善良,行善是普通人都能做到的。至善,那就是时时行善,处处行善,终身行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因此一辈子做好事就可算是至善了。至真至善就是美。通大人要做真人、行善事,而且要确立至真至善的目标,使真善美在我们的言行中得到统一。
(二)躬身践行通大校训
校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很好地反映了我们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价值追求是一个实践过程,通大校训其丰富的内涵只有付诸实践,才能转化为师生的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笔者以为,实践校训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知。知校训是行校训的前提。由于学校刚刚合并组建,校训发布为时不久,因此当务之急是营造让人人知校训的氛围——浓烈的文化氛围。古代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位于湖南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具有千年历史。这里的每一组院落,每一间房舍,每一块石头都深含着隽永的文化品味。岳麓书院大门的对联是:惟楚有才,於斯为盛。二门过厅的对联是:
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就连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师生的集体宿舍也有门额和对联。半学斋的门联是: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位于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亦充满了文化气息。文化是可以潜移默化地薰陶人的。这正是张謇将校训“揭书于堂”的用意所在。故我们可以把校训及与校训有关的文化展示在校园,由外到内,由教室到宿舍,最终达到的目的是由外在理想的校园文化渗透到每一个人心里,渗透到每一代人心里!
二是行。校训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尽心尽力去实践的。校训,不只是对学生而言的,学生践行,老师也要践行;校训也不只是对师生而言的,老师学生要践行,管理干部更要躬身践行。领导、老师的率先实践,对学生是引导,是楷模,无疑对融铸通大精神极为有利。反之,校训则可能变成标签,成为学校的点缀。知行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南通大学校训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将校训付诸行动,那就等于选择成功。张謇先生甲午之后注意实业与教育,他不但建成了当时国内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大生集团,还创立了先进与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这些是他以校训“强勉自厉”的实证。毛泽东也是岳麓书院校训的实践者。岳麓书院讲堂檐前悬挂的“实事求是”匾,是校长宾步程1917年撰写的校训。时值教育制度大变革,各种观点层出不穷,题此校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社会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结论。毛泽东青年时代曾寓居半学斋,校训“实是求是”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课后,书“实事求是”作为该校校训。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又丰富了“实是求是”的内含,使“实是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通大人应以历史上的先贤和伟人为榜样,勇做校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实践者。
实践校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朝朝夕夕乃至一生都要为之努力的。做事,由“通”到“精”的桥梁是实践,实践多了,自然会进入“精”的境界;做人,则需要一种内在的修养功夫,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而又艰苦的磨炼。功到自然成,只要真诚地实践校训,通大人是能够铸就我们自己的精神的!
文章作者:陈宝忠 沙银芬
文章来源: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6月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