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于1894年高中状元之后不久,中国就进入了废科举,兴学堂,建立近代教育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从1904年开始,所有的乡试、会试和各省的岁科考试一律停止,沿习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新式学堂,从而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张謇是我国20世纪初教育大变革中的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除了创办普通国民中小学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特种教育、社会教育等之外,还创办了高等教育。在南通历史上出现过的南通大学是在他奠定的基础上,由其子在他谢世后第三年宣告成立的,但事实上,南通大学是张謇创办的。社会发展到今天,恢复南通大学,重新创立南通大学,弘扬张謇的办学精神和教育思想,是时代的需要,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

一、张謇循序渐进的办学思想

张謇是我国早期高校的创始人之一。早在1898年他就为翁同和拟订过大学堂办法,就是后来成为维新变法唯一的成果京师大学堂的办法。鉴于中国当时的现实,他对办大学有自己的观点。早在1901年《变法平议》中阐明“较其次第,宜各府州县先立小学堂于城。……第二年四乡分立小学堂;……第三年,即以先立小学堂为中学堂;……第四年各省城立专门高等学堂;……第五年,而京师大学堂可立矣。”接着总结办学应“由各府州县小学、中学循序渐进而至高等学堂,大学堂之序也。”也就是说办学应“由各府州县小学、中学循序渐进而至高等学堂,大学堂之序也。”张謇强调“小学乃教育之基,故其兴学从小学始。”1905年,清王朝成立学部,聘张謇为学部咨议官,大概相当于顾问。当他听到有人议论南北要办大学,经费从盐税加价筹集的主张时,他认为不妥。他说:“大学备全六科,非数百万不可,……岁支非数十万不可,”而盐税加价是远远不足的,并且还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学生数千需要先有中等学校毕业生。然而他的主张未被采纳。1906年两江总督端方筹设南洋大学,征询张謇意见时,张謇仍然坚持自己一贯的主张,设立大学必须首先解决生源,解决的办法先设立中学,“必须数省中学,一一完备,并有毕业生,始设大学。”他认为“凡事须由根本做起,未设小学,先设大学是谓无本”。他批评清王朝庚子以后,“怵于外人之公议,仓皇兴学,即以大学为发端,颇被外人讪笑”。可一旦当条件具备,他积极参与大学的筹备工作。如他参与上海震旦学院(即复旦大学前身)的创建,担任校董,参与南京三江师范(即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前身)的筹建,还创办了南京河海专门学校(河海大学的前身)。

张謇循序渐进办学的思想在南通办学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张謇首先对通州全县一百多万人口作了规划,规划每16平方里设立一所小学,全县需创五、六百所。办小学要有师资。他认为“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求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师范为教育之母”,于是1902年张謇首先创办了私立通州师范学校, 1906年创办南通五属中学(即现在的南通中学)与小学相配套,小学生可升为中学生。同时,又根据“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的理想,陆续创办了层次不同的各类职业教育,如农业、纺织、商业、银行、会计、交通运输等方面的职业学校。张謇在办了这些普通国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并经过1907年国文专修科的过渡,直到1912年才开始创办南通的高等教育。

二、张謇在南通的办学实践奠定了南通大学的基础

张謇认为“各府州县小学,中学循序而至高等学堂、大学堂序也”。也就是把中小学作为办大学的基础,以高等学堂过渡,创造条件最终才成立大学。张謇从1902年创办师范教育、普通国民教育、职业教育后,通过十余年的努力,在南通的教育已有相当的基础上,才开始发展高等教育,分别建立了南通农业学校、医学专门学校、纺织专门学校。

1902年,张謇打算在通海垦区筹划开办农学堂,为农垦事业培养专门人才。但因交通受阻,基本建设有困难而未办成功。1906年通州师范附设农科,不久独立。先后分别成为甲乙两种农校。1919年,因苏北农垦事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具有高级农业研究的人才,优良棉种需要推广,于是在农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南通农业大学,设立农艺、农化、畜牧等系,并办有5个农场,如林场、牧场、苗圃等。学生实习农场也有4个,均在南通。后来该校为改良棉种,适应大生纱厂纺细纱的要求作出了贡献。

随着南通近代化的发展,防病治病的需要应运而生。1912年,张謇与其兄张私资创办了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同时也创办了医院。初创时的医学专门学校设中医、西医两科。又因中医教学的需要,1917年增设中医诊病处作为学生实习的基地。张謇创办该校有一个目的是为了培养中西医相结合的新型医生。在吸收西方先进医学的同时,应用科技的方法研究中医中药以发挥祖国医学的特长。他曾打算筹集十万元资金作为以科学方法研究中药的经费,利用农大化学室进行研究。但最终因经费筹集困难未能实施。他当年为医学专门学校题的校训就是“祁通中西,以宏慈善”。这是张謇所创中西医结合的先例,形成了中西医合校、中西医渗透、中西医双学的中西医结合教育的三个特点。

创办纺织专门学校是张謇解决在创办大生纱厂过程中一直被纺织人才紧缺所困挠的大问题。当他的实业取得成功以后,培养纺织人才的宿愿有了实现的条件。1912年4月因陋就简,以大生纱厂工房为教室,以资生冶厂空房为宿舍,试办起纺织染传习所。1913年9月在大生纱厂南侧,新校舍落成,改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它是我国最早的一所纺织高等学校。这一点当年国内外的舆论是一致的,1918年8月25日美国“新贝德福周日标准报”的文章说它“在整个中华帝国,它是唯一的纺织院校”,说明它是有国际影响的一所全国最早的独立设置的纺织高校。到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它为我国培养了1700多名高级纺织专门人才,约占全国纺织人才的四分之一。据1917年的统计,全国专科以上的高等学校86所,而南通一县就有三所,这在全国1700县中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也可以说,这是南通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

张謇创办的南通的三所高等专科学校,是为创办综合性的南通大学作准备的。他于1924年在“致美国政府请求以退还庚子赔款酌拨补助南通文化教育事业基金意见书”中讲得很清楚,“按南通大学分科,农科虽能成立,设备尚未完。工业只有纺织专门,须添染。水利交通上,须添设河海工程一部(南通处江海之交,更兴办许多垦植公司,不得不为水利人才宏其造就)。商业仍系中等,亟需进办大学。文科需办哲学与经史地理四科。男女师范均须提高程度,为大学专门之预备。”这就是他计划中的南通大学。其子张孝若在南通大学成立的“宣言”中讲得很清楚:“吾父兴办地方自治,盖有序焉。先实业,次教育。实业所以裕教育之本,教育所以储实业之材,更进而互助,以求其发达,孳乳递衍及公益慈善,亦以此为教实二者发达后,地方自治必不可少之事业,而最大之目的及最后之结晶则为南通大学。”但他未能亲自办成而遗憾终生。除农校于1919年成为南通农业大学外,其他两所专门学校一直到张謇谢世的第二年,其子张孝若分别改成南通医科大学、南通纺织大学。1928年将三所大学合并成立南通大学。这就是由张謇奠基的南通历史上的南通大学。

三、南通大学的历史曲折与思考

南通大学于1928年成立以后,报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备案,但与当时的教育法令不符。大学组织法规定,须具备三个学院。南通大学虽能建农、医、纺三个学院,但部章上所列学院名称并无纺织学院。因此,1930年奉教育部令,“先准以南通学院名义立案,俟具备三学院呈部核准后再恢复旧名。”1930年就改批为南通学院,设农、医、纺三科。南通沦陷以后,医科停办而中断,农、纺迁至上海等外地,直至抗战胜利后才部分恢复。1949年2月南通解放,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恢复了南通学院三科。1952年全国在改造旧有的文化教育事业和院系调整中,南通学院受到肢解,农科迁至扬州,另成立苏北农学院,后改为江苏农学院,即现在的扬大农学院;纺科迁到上海,同上海纺专合并成立华东纺织工学院,即后来的中国纺织大学,即现在的东华大学。仅医科保留在南通,称苏北医学院,可到了1957年,南通仅存的一所高校也被迁移至苏州,成为苏州医学院,南通留下附属医院和苏州医学院的南通分部。当年张謇创立的南通高等教育几乎连根拔光,这对南通高等教育事业来说,确是一个重大损失和曲折。从农业来看,广阔的江海平原和沿海的滩涂资源,与扬州相比,更需要高级的农技人才;从五十年代初的工业来看,不比苏南几个主要城市差,加上已有40年打下的高等教育基础,又于发达普教为生源的基础。总而观之,并非南通没有办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勿庸讳言,这次院系调整是造成今天南通高等教育落后于江苏其他几个主要城市的重要原因。虽然1958年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独立出来,改名为南通医学院,但已非同昔比。1958年由于经济和社会各阶的需要,南通组建了工专和师专,在困难时期的60年代也都下了马。南通落后的高等教育与发达的普教相比,显得格外的不相称,呈现出一腿短一腿长的不平衡状态。南通从60年代初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近二十多年中,仅有一所规模六七百人的医学院。到了大学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今天,高教事业的落后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该说五十年代初我国改造旧有的文化教育事业对全国来讲是必要的,对形成社会主义的教育文化体系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整个改造中不考虑历史和发展的因素,却对南通高教基本上采取一锅端的办法是值得反思和总结的。几十年的历史证明这是一大遗憾!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高速发展,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乘势而上,发扬当年张謇“死后求活、惟持教育”的兴学精神,群策群力,开拓进取,积极筹建南通大学,为南通的高等教育再创新的辉煌!

四、历史的几点启示

历史对我们今天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资源。由资源变成现实的财富,那就要善于结合现实思考,从而获得启示。张謇在南通的办学实践和他的教育思想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是历史,也是我们的一笔财富,它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仍有许多的借鉴和启发。

校长有特色,产生感召力。作为南通高等学校校长的张謇,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不仅吸取西方先进的办学理念,还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优良的人格特征,独特的思维品质,这对南通高校的办学特色起选择和定向的作用,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也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促使南通的高等教育走在全国的前列。纵观中外所有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无一不与校长独特的办学思想密切相关,如洪堡的思想与柏林大学、蔡元培的思想与北京大学、竺可桢的思想与浙江大学等。看来重新创建南通大学,要有办学特色,首先必须物色好一个校长。

民力兴学,也是办学重要渠道。南通的高校全部是民办学校。南通大学是我国近代最早的民办大学之一。即办学资金的来源不是个人出资,如张謇弟兄数量最多,其企业属民间的股份制企业,通过股东大会议决而进行教育投资。这在经济落后的中国,也是办学的重要渠道之一,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级专门人才。这不仅促进了高教事业的迅速发展,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今天,我国仍是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发挥民间办学兴学的积极性,仍是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筹办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校是培养高级的专门人才,与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普通国民教育是有区别的。因而张謇十分重视从南通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办学。以他的话来说:“实业所至,即教育之所至”,其子张孝若也说“吾父之言,曰吾办教育,……应於经济之情形,社会之需要而谋第之发展”。张謇创办了农、医、纺织的高等教育后,还准备将来“社会需要日增,基产经营日裕,再分建文理法各科,度能力务重实际,分年图之”。张謇生前因社会的需求滞后而未能办成有文理法的综合性大学。今天的南通却是高等教育滞后于社会的需求,成为南通经济落后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重新创立南通大学的紧迫性。当年的张謇,建纱厂,要纺织人才而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人们需要有医生防病治病,为此而建医学专门学校;纺织工业需要棉花为原料,加上“各处添设盐垦公司,需要农业人才,綦多必由研究高深农学为之基础,……乃於(1919年)建筑大学校舍”,先办农业大学。今天,己经入世了的南通,“农业之盛衰”,更“视于农学之兴替”了,何况苏东沿海滩涂每年向东延伸15公分左右,也就是说每年增加数万亩滩涂。滩涂生态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如滩涂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滩涂森林、牧场等的建造,耐盐植物的培育,滩涂生物的养殖等等,均需要专门人才。因此,未来的南通大学必须要同南通以至江苏省社会经济的这些需要来设置专业,要设置有自已特色的农科专业,更是题中应有之义。

敢为人先,超常发展。当年张謇创办农业、医学和纺织专门学校都是前无所依,旁无所考,千方百计地努力创造条件。办学资金自己出、民间集;师资在全国各地聘。艰苦拼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终于获得成功。当今创立南通大学,也有许多的条件是不足的,如要有两个以上的博士点等。我们应学习张謇的精神,到外地去聘。前年9月,浙江省引进了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之子严陆光,由这位长期从事电工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中科院电工所所长、院士,出任宁波大学的校长。通过他,又请来了两名院士在宁大任教,最近又有几位院士加盟宁大科研行列,形成了一个人才链。宁波大学又一次成功地证明,当年张謇能超常发展,今天同样也可超常发展。

殚精竭虑,建树校风。张謇将南通的高等学校办成以后,十分重视校风的建设。他围绕着德、体、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分别针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亲自题撰校训。对农校题撰了“艰苦自立,忠实不欺”的校训;对医学专门学校题写了“祁通中西,以宏慈善”的校训;对纺织专门学校题撰了“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校训。他把这些校训匾额挂在学校最醒目的地方,要求师生时时牢记,以良好的校风来熏陶青年一代,促使人才的健康成长。这是创建新的南通大学的又一重要内容。

五、结束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通的高教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南通现有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所本科院校。这二十多年来南通的高教事业虽然同张謇当年相比,从其规模到质量都有超过和提高,可是在全国的地位却非当年可比,就是在省内,也远远落后于苏州、无锡、扬州、徐州、镇江等兄弟城市。他们都有综合性大学,有的还跻身于全国一流高校的行列。南通高教事业,不仅成为南通教育事业的一条短腿,也制约了南通经济的发展。多年来许多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和著名人士积极主张在此基础上恢复南通大学,筹划创建新的南通大学,实为英明之见。时代已将大学由社会的边缘推向社会的中心,成为经济跨跃式发展的潜在推动力。我们早一天成立南通大学,就多一份竞争力。省市领导对此十分重视,今年年初,江苏省分管教育的副省长亲自带队来通考察,省教育厅也数次派人来通调研。在充分了解和反复酝酿之后, 2002年三月,江苏省教育厅发文,相继成立了南通大学城筹建领导小组和南通大学筹建委员会,标志着南通大学城和南通大学的筹建工作正式启动。

我们相信,有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和南通现有三所高校的共同努力,一所新型的综合性的南通大学,将出现在江海大地上;一批批的莘莘学子,经过她的熏陶而成为专门人才,传承和弘扬爱国、忠实、敬业、创新和拼搏的精神,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为南通两个文明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这不仅是省、市发展的一个战略性的措施,也圆了一个世纪前张謇的大学梦。

 

                                                                文章作者:王观龙   张廷栖

                                                                文章来源: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3期

发送到手机